重庆经济增长领跑全国 总量首破万亿大关
发布日期:2013-02-03 浏览次数:2315
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www.cq.gov.cn 2012年02月02日 06时24分 市统计局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坚持走民生导向、共富发展之路,大力推进“五个重庆”和两江新区建设,全面实施“民生十条”和“共富十二条”,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民生幸福为追求,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全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初步测算,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历史性跨越,首破万亿大关,达到10011.13亿元,同比增长16.4%,超过发展态势较好的“十一五”时期14.9%年均增幅。经济发展呈现“加快”、“率先”之势,经济增速再创新高,跃居全国第一。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44.52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5542.80亿元,增长21.8%,其中工业增加值4690.46亿元,增长22.2%;第三产业增加值3623.81亿元,增长10.8%。三次产业比重8.4:55.4:36.2;非农产业比重超过90%,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一)经济发展好中加快 1、农业生产总体向好,第三产业持续发展 2011年,以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为目标,提前部署抗旱自救,及时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全市农业实现增加值844.52亿元,同比增长5.1%;粮食总产量1126.9万吨,下降2.5%;油料总产量46.4万吨,增长4.4%;蔬菜总产量1407.8万吨,增长7.5%;肉类总产量196.3万吨,增长2.0%。 2011年,我市大力推进国际贸易大通道建设,实现了渝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开行和多国海关“一卡通”,开通了渝沪江海航运、深渝铁海航运,新增了9条国际航空货运航线。在相关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56.25亿元,同比增长13.6%;货物运输总量9.66亿吨,增长18.9%,其中公路货运量8.28亿吨,增长19.3%,水路货运量1.17亿吨,增长21.5%;由此带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8%。 2、工业增速全国第一,产业结构整体升级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呈现低开高走,并在高位逐步企稳的良好态势,增加值增速达22.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8个百分点,位列全国第一。 从支柱产业看,近两年,重庆完成了以惠普、宏碁、华硕、思科、方正等品牌商为龙头的“5+6+400”产业集群构建。2011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827.92亿元,同比增长2.7倍,增速远超历年水平,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6.9个百分点。全年生产计算机整机2547.82万台,增长11.9倍,其中,“重庆造”笔记本电脑2407.39万台,增长25.4倍,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加速成型,信息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专用设备、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电气机械和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增势强劲,总产值增幅分别达54.4%、38.6%、32.7%、32.7%和39.0%,远高于全国同行业增幅。重庆工业结构已从传统的汽摩产业一枝独秀转型成为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和传统优势工业三大板块齐头并进的格局。 我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在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工业经济效益各项指标明显提升。1-11月,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45.47亿元,同比增长17.9%,收入利润率达4.3%。在38 个大类行业中,利润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有25个,9个行业利润同比下降。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再攀新高,达到250.6,比上年提高24.9个百分点。 3、投资保持平稳增长,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2011年,随着大量涉及民生、基础设施、交通、能源、房地产等项目的陆续推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总量突破7000亿元,完成7631.80亿元,同比增长30.0%,投资规模总量创历史新高。分产业看,三次产业投资的比重为3.7:36.4:59.9。其中,工业投资是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力,占投资总量的33.2%,增长33.4%,而制造业投资表现尤为突出,占工业投资总量的81.7%,增长38.0%。 2011年,全市房地产业在政策调控和公租房建设带动下,房地产开发市场总体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2015.09亿元,同比增长24.4%,较上半年和去年分别回落10.6和6.4个百分点。全市商品房年度销售面积自2009年突破4000万平方米大关以来,近两年均呈平稳小幅增长态势。2011年,商品房销售面积4533.50万平方米,增长5.1%,较上半年和去年分别回落7.7和2.7个百分点。全年我市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房屋52.22万套,超额完成建设计划,并成功组织了4次摇号配租,惠及家庭11万户,30余万人。 4、消费平稳较快增长,汽车销售增幅放缓 2011年,随着商圈建设提档升级和改善民生措施得力,全市消费品市场平稳快速发展,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15.90亿元,同比增长18.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4%。批发和零售业继续领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2894.16亿元,增长19.0%。 金银珠宝、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类等商品需求明显增加,增速分别达到46.2%、41.6%和37.4%。汽车销售增幅放缓,实现零售额552.91亿元,增长30.4%,较上年回落11.0个百分点。 5、金融业发展提速,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初具雏形 2011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比达到7.0%,银行、证券、保险类金融机构加速集聚,银行利润率全国领先,不良贷款率降至0.7%,比年初下降0.29个百分点,创历史新低。离岸金融结算取得新进展,惠普亚太结算中心运行顺利,宏碁、华硕第二营运总部和贝宝、阿里巴巴结算平台落户重庆。截止12月末,全市新增银行12家,银行总数西部第一,跨境人民币结算增长6.9倍,金融业发展不断提速,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初具雏形。在国家银根抽紧情况下,通过银行信贷、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外资利用、央企信托等渠道,全年新增贷款2195.29亿元,平衡了资金供求。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7.7%和19.4%。 6、物价总水平保持高位,过快上涨势头得到遏制 2011年,面对全国范围的物价上涨,我市切实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增加供应、搞活流通、强化监管、保障民生等稳定物价的政策措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较上年上涨5.3%,比全国平均涨幅低0.1个百分点,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从类别上看,结构性上涨特征明显,食品、居住价格引起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0个百分点,对价格总水平的拉动影响率为89.7%,是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从影响因素看,新涨价因素影响较多,多数商品和服务呈上涨趋势,涨价面达67.6%,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5.3%的涨幅中,翘尾因素影响2.1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影响3.2个百分点。 2011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8%,比全国平均涨幅低2.2个百分点;购进价格上涨5.7%,比全国平均涨幅低3.4个百分点。从各月走势看,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购进价格同比涨幅均呈现前期逐月攀升、后期攀高回落的倒“U”型走势,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环比于11月首次出现“双降”局面。从两大部类看,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2%,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涨2.5%。 (二)内陆开放高地基本形成 1、外资引进增势强劲 2011年,对外经济再创新高,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突破百亿美元,达105.79亿美元,同比增长66.1%,利用外资规模占到全国的1/15,中西部总和的1/4。其中,外商投资105.29亿美元,增长66.0%。外商独资迅速扩大,外商独资企业新批项目225个,增长54.1%;实际利用额69.83亿美元,增长1.7倍,占全市总量近三分之二。制造业持续高速发展,制造业签订合同额47.02亿美元,增长1.2倍;引进资金34.10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32.4%,增长87.2%。截至2011年底,入驻重庆的世界500强企业已突破200家,总量居中西部第一。我市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利用外资格局已经形成。同时,重庆也倍受国内投资者关注,实际利用内资保持高速增长,全市实际利用内资项目共15093个,同比增长24.2%,实际利用内资额4919.84亿元,增长86.5%。 2、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 2011年,我市开放型经济延续高增长良好势头,并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92.18亿美元,同比增长1.4倍,其中,出口198.38亿美元,增长1.6倍。进出口、出口增速均居全国第1位,分别高出全国水平112.6、144.6个百分点。全年进出口增速始终保持在70%以上高位,8月起实现翻番,创下了连续6个月全国第一的佳绩。加工贸易迅猛发展、笔电出口强力带动是全市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有力支撑。在大力发展“内陆型加工贸易”的推动下,加工贸易方式实现出口61.67亿美元,增长4.1倍,占比超过3成,比上年提高15.1个百分点。笔记本电脑成为重庆出口新名片,改变了重庆出口仅以汽摩产品知名的形象。全年累计出口笔记本电脑1574.13万台、价值51.45亿美元,占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强,量值增幅均超过1000倍。 (三)保障民生成效显著 1、就业再就业成效明显 2011年,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落实扩大和稳定就业的政策措施,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多渠道、多形式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新成长劳动力,促进就业,减少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5.02万人,同比增长74.6%;新增农村富裕劳动力非农就业37.00万人,增长4.8%。城镇登记失业率3.5%,比上年低0.4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25.50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59.4%。 2、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2011年,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各项民生政策,深入“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民生十条”和“共富十二条”,坚持走“缩差共富”的发展道路。在个税起征点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企业离退休金标准调整,以及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250元,同比增长15.5%;农民人均纯收入6480元,增长22.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缩差共富效果显现,2011年城乡收入比缩小到3.13:1,比2006年的峰值小0.89。 3、“民生”投入导向突出 2011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908.82亿元,同比增长46.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488.25亿元,增长46.2%。地方财政支出3961.72亿元,增长44.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573.54亿元,增长45.5%。 民生财政投入的导向更加突出,全市财政民生支出从2008年的513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1418亿元,四年累计投入3534亿元。2011年,民生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为55.1%,全市一般预算50%以上用于民生的财政投入机制得以稳固,多渠道的民生投入格局逐步形成,教育、社保、就业、医疗、住房、环保、公共安全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惠民政策更趋完善。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需关注的问题 (一)需求端:投资需求或因资金等因素受抑,同时,世界经济放缓、外需形势受多因素影响,依然不明朗,支撑我市出口工业快速增长的动力尚不稳固。从内需情况看,房地产市场面临较大回调压力,汽车消费渐趋平稳,短期快增前景并不乐观;CPI较高位运行,物价高企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正逐步显现,特别是对扩大消费需求影响较大,因此,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尚待观察。总体而言市场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仍需强化。 (二)价格端:一是流动过剩对经济协调性、企业生产及效益、居民增收、消费水平及预期产生重要影响。二是出厂价格与购进价格“剪刀差”持续,2011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幅度高于出厂价格1.9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逐步走高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同时,有色金属、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对企业生产及预期产生较大影响。 (三)要素端:银根紧缩,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年末企业结算需求旺盛,银行信贷仍总体偏紧,目前,企业融资和流动资金景气指数仍然运行在不景气区,企业资金紧张现象未明显好转。 (四)产业端:2010年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近六成,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亦超50%;2011年汽摩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下降至15%左右,而电子信息制造业反超汽摩23个百分点以上,贡献突出。从近期形势看,笔电项目投产放量的外需支撑尚不稳固,未来能否继续弥补汽摩产业贡献的下降,仍需观察。因此,需求端对产业端的支撑,以及由此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影响,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对2012年经济运行形势的展望 从国际看,欧美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经济发展乏力,为了转嫁危机,欧美与我国的贸易摩擦可能加剧,这将可能导致重庆进出口出现波动。同时,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影响。从国内看,2012年将延续上年宏观经济的持续回落的惯性,出口的回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将直接导致内生性的、市场自发投资的增速出现较大幅度回落,经济下挫的惯性和力量较大,各种下滑力量的作用幅度和作用方式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从重庆自身发展特征看,虽然需求、物价、要素等层面不利影响依然存在,但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政策效应和形成的产能在加速释放,重庆正进入新一轮高位增长平台。“五个重庆”和民生导向的经济发展支撑动力不减,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基本面进一步巩固,“云端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及服务外包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新增长点不断涌现。特别是2008年以来,重庆工业投资持续保持千亿元规模30%以上的增长(2011年工业投资额达2531.21亿元),从投资周期看,近三千亿的投资项目将在明后年逐步投达产放量,按投入产出比1:1.5测算,工业总产值将有近5000亿元产出,供给效应突出,对经济增长助推显著。 因此,总体而言是机遇大于挑战,利好因素大于不利因素。综合发展态势、具体支撑和运行轨迹看,初步预计2012年重庆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