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一则关于“苹果正与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谈判,意欲采购长江存储生产的NAND闪存芯片”的消息,迅速引发业内关注。这则消息的主角之一长江存储正位于武汉。一旦苹果与长江存储达成合作,将直接推动武汉“芯片—高端显示—终端万亿产业链”的打造。
在此之前,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烟草、能源及环保,武汉已经崛起五大千亿支柱产业。2017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达1.34万亿元,位居全国第八位。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业地位渐衰到如今重返全国前十,2011年是武汉工业关键一年。斯时,武汉明确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顶层设计上,制订了实现目标的五大计划,包括工业倍增、服务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城建攻坚和国际化水平提升。其中,工业倍增被列入五大计划之首,并开启了千亿产业快速崛起之路。
而在“十三五”的开端,接棒“倍增计划”,“新民营经济”正为武汉孕育新一批千亿产业。
图为武汉光谷六大园区之一的武汉未来科技城。园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华社发
从汽车到通航
一个开发区的千亿产业演进
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通航机场附近,首架“汉产”直升机不久后有望下线,实现武汉直升机制造“零的突破”。早在去年11月初,首届国际航联世界飞行者大会就选择在此举行,轰轰烈烈地上演了一场惊险的“蓝天上的芭蕾舞会”。
一座国内顶级的通用航空机场,全球最大的单体通航机库,一批重点产业项目,以及来自全球航空运动界、产业界的关注目光。在武汉,马不停蹄发展的通航产业,正有望快速成为下一个千亿产业。
22年前,同样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辆富康车的下线,标志着武汉汽车制造“零的突破”,也由此开启了武汉的第一大千亿产业步伐。从2010年起,汽车产业超越钢铁,首次成为千亿产业后,如今已连续7年蝉联武汉千亿产业第一。
从汽车到通用航空,一个开发区千亿产业演进的背后,是武汉经济动能的转化。
根据武汉官方统计,从2010年至2015年间,武汉保持平均一年新增一个千亿产业的速度,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烟草、能源及环保等五大千亿支柱产业。而今,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再为武汉千亿产业形成注入强大力量。
在千亿产业集群崛起前,一直被视为“制造大市”的武汉也曾经走过下坡路。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分析,上世纪90年代及本世纪初,随着外企的进入,一批批民企崛起,轻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沿海地区的经济腾飞,“当时国企众多的武汉,虽一直重视重工业的发展,但其直接与消费紧密相关的轻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发展并未与社会需求进行很好的契合。”
及至2011年,武汉人均GDP成功跨越1万美元,数字从四位数到五位数,对地区产业提出了转型升级需求。“武汉面临着一个新命题:需不需要发展工业?如何发展工业?”正是当年,武汉提出了“工业倍增计划”,通过大力度的招商引资和园区战略布局,培育千亿产业。
如今,回看武汉千亿产业集群的形成,正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除了钢铁、装备制造属于武汉原有重工业外,新千亿产业逐渐走向“轻”化,且多以招商引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逐渐形成集聚效应。而这也决定了千亿产业发展迅猛。除了此前平均一年新增一个千亿产业外,根据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航产业园相关负责人的预测,从零开始的通航产业20年内即可达千亿元。
工业倍增计划“护航”
园区规划开辟产业“新战场”
在武汉千亿产业的培育上,2011年推出的“工业倍增计划”绝对值得浓墨重彩。
彼时一月,正值武汉寒冬。鼓励工业投资扩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园区为核心编制详细产业规划,系列政策出台做好企业服务,“工业倍增计划”首次提出,让整个江城企业界感受到“春天”的到来。
按照“工业倍增计划”,到2015年,武汉工业总产值、工业总投资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都要比“十一五”末增加1倍。
武汉也的确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2015年,武汉在副省级城市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第8位提升到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10年第4跃居第1位,千亿产业由2010年的1个增至5个。
梳理整个“工业倍增计划”和千亿产业培育的关系,能清晰看到园区建设在其中发挥的核心作用。时任武汉市长曾表示,“工业仅靠‘一亩三分地’还不行,必须开辟‘新战场’。”
就在“工业倍增”计划提出当年,武汉明确四大板块战略布局: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大临港。6个新城区和3个跨三环线的中心城区,各建一个“工业倍增”示范园。
2012年,新城区成为工业主战场,上百平方公里的新工业园区骨架拉开。通用、联想等一批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纷至沓来。
2013年,时任市长、区长、局长亲自带队招商,长期务农的新城区被工业搞得火热,工业园面积在3年内增长了近3倍……
武汉市经信委上述负责人介绍,在推行“工业倍增计划”中,武汉编制了《武汉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和《武汉市新型工业化空间发展规划》,在全市范围内规划385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并明确各工业园区发展空间布局、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制定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综合评价考核体系,通过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深化“银区合作”“银园合作”,积极采取BT(建设—移交)、BOT(建设—经营—移交)、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解决建设资金难题。
园区带来的产业招商及集聚效应也很明显。“企业从请不来到不请自来。”以“大车都”定位的武汉经济开发区招商局一位负责人回忆。而武汉东边,被称为中国“光谷”的东湖高新区,已形成了光电子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环保节能、现代服务业五大战略性支柱产业,总收入都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武汉市乃至湖北经济最具活力的产业园区。
激发经济新动能
孕育下一个千亿产业
以园区为核心发展,加快产业集聚的同时,较为单一的定位也会导致地区经济与产业同荣枯。被称为“车都”的武汉技术开发区,因车而兴,也因车而忧。当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时,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正开始发力通用航空,培育下一个千亿产业。
在新兴产业发展上,东湖高新区则一直做足“功课”。
“我们会紧盯硅谷、以色列等创新尖峰地区新兴产业发展动向,目前围绕新型显示、存储器、量子通信等领域,已形成60余个新兴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东湖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并由此推动区域内网络直播、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迈入国家第一方阵。
武汉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6年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动能占经济总量比重达到60%。
“一方面,产业分工和专业化发展程度深化;另一方面,‘互联网+’带来的创新革命,使得多数生产形态、交换方式和消费方式发生变化,其中的创新正拉动高新技术企业与服务业增大。”张建华分析。
毫无疑问,新动能的出现,正成为武汉下一个千亿产业的孕育点。今年年初,武汉又创造了一个新名词——“新民营经济”,鼓励大学生、高知人群依靠创新和科技力量进行创业。
如今,这股新力量,正在武汉多所高校中凸显。从实验室诞生的原始创新,正快速转换为一个个新兴产业。
而从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走出的“智能微铸锻铣复合制造技术”,更破解了困扰金属3D(三维)打印的世界级技术难题,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成功“打印”出具有锻件性能的高端金属零件。
“我们这一技术将在先进制造领域掀起新一轮的革命。”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海鸥表示。去年1月,张海鸥与法国空客公司举行了技术合作签约仪式,成为法中两国在先进制造领域的一项重要合作。
无论是当初的“工业倍增计划”,还是如今“新民营经济”的口号,在千亿产业的培育上,武汉蓄势待发。
■案例
两股创新力量加速“药谷”崛起
3月19日,武汉民营企业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人福医药”)发布公告,该公司控股子公司美国普克的萘普生钠软胶囊获得美国FDA批准文号,这是人福医药全球布局的又一重要进程。
两个月前,由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谢庆国领衔研发的“数字PET”,拿到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的特别审批。这意味着,这一从实验室走出的科研成果,步入临床应用已打开通道,有望打破我国PET市场被进口高端医疗仪器垄断的局面。
在新的千亿产业培育中,两股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光谷”)迸发的新力量,正加速推动当地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随着光谷生物城的逐步崛起,更有望助推生物医药产业挺进武汉千亿产业集群。
从“隐形冠军”到“并购达人”
武汉光谷生物城,人福医药生产车间内,一粒粒晶莹剔透的蓝色药丸,弹跳在传输生产线上,开始进入下一个生产环节。不远处,研发实验室内,“全副武装”的研发人员正晃动容量瓶中的红色药液,为新型药剂研发做准备……
,“全副武装”的研发人员正晃动容量瓶中的红色药液,为新型药剂研发做准备。蓝志凌 摄
作为湖北省第一家上市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人福医药已实现营收过百亿元。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已成为湖北省医药工业龙头企业、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全国科技创新示范企业。
长期专注拓展细分领域,让人福医药在麻醉药、计生药、少数民族药物等领域成为“隐形冠军”。随着国际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人福医药建立起海外研发机构,零缺陷通过FDA认证,收购美国Epic制药公司,并在马里建成西非第一座现代化制药工厂。
走收购、并购之路是人福医药实现快速发展的秘诀之一。2016年11月,人福医药联合汉德资本、长江产业基金收购美国Ritedose公司,其是美国排名第一采用先进Blow-Fill-Seal(“吹—灌—封一体的液体制剂技术”)生产单剂量无菌制剂的生产企业。
持续的研发投入是人福医药的底气所在。人福医药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约占总收入的5%。同时,公司还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合作成立了军科光谷创新药物研发中心,以开发基因治疗药物为重点,加大创新药物的研发储备。
人福医药的快速发展是光谷生物城崛起的缩影。目前,光谷生物城有300多个新药项目在研发,40多个新药进入临床阶段;在医疗器械领域,全球首创18导平板心电图机,去年投入量产;可控式胶囊内窥镜、高通量临床基因测序仪等一批世界领先成果进入市场。
人福医药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整个生物医药产业而言,光谷生物城1000亿的产业规模并不算大,但这里80%都是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动能一旦爆发,产业后劲不可估量。”
实验室“走”出的10亿级新企业
同位于光谷,经历十多年孕育,一股来自高校实验室的创新力量,正成为生物医药产业的生力军。
早在去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数字PET实验室谢庆国团队与意大利莫里塞大区达成协议,地中海神经研究所将引进该团队自主研发的人体临床全数字PET设备。中意将合作建立数字PET莫里塞研究中心,共同开展脑科学研究。这也是意大利首次在本土建立中国的海外研究中心。
在生物医药领域,PET是继超声、CT和核磁共振后,当今最顶尖的医学影像技术。2010年,世界首台数字PET从谢庆国实验室“走”出来,解决了“让PET仪器数字化”的世界级难题。
谢庆国团队研发的人体临床全数字PET设备空间分辨率达2.1毫米,比传统PET设备能更早发现各类病灶,性能高出同类产品1倍以上。
谢庆国介绍,目前,数字PET前期准备工作已就绪,临床协议已在药监部门完成备案,完成临床认证后即可投入量产、进入市场。“一旦量化,在鄂州生产基地,预计近年内人体临床全数字PET年产量可达20台,产值或达10亿元以上。”谢庆国说。
尽管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谢庆国认为,加快推动数字PET的产业化仍有“拦路虎”。“在知识产权维权方面,团队已投入大量的经费,每年知识产权的维护费达200多万元。随着市场的逐步打开,未来这笔经费还将增加。”谢庆国说,除了专注研发生产,企业在知识产权维权等方面仍离不开相关政策支持。
去年11月,东湖高新区修订发布《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关于支持生物产业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年设10亿元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光谷生命健康产业在千亿规模基础上,实现更大产业跃升。
■记者手记
孕育千亿产业的武汉路径
从“工业倍增计划”到“新民营经济”,近十年来,武汉在创造新名词的同时孕育出了强大的千亿产业。
2010年,武汉出现了第一个千亿产业集群。2011年,武汉启动工业发展倍增计划。2012年,武汉已拥有六个千亿产业集群。即便是在2014年钢铁产业退出后,武汉千亿产业集群数量虽然减少,但总量不降反升持续增长。其成效显而易见。武汉当年的工业发展倍增计划有着四个明显特征:一是工业倍增计划成为全市经济工作首位;二是工业投资成为第一要务;三是把园区建设作为实施工业倍增的核心基础;四是把企业服务作为工业倍增的根本保障。
今天,武汉依托强大的高校技术创新,将民营经济打造成为新的增长点。武汉高校院所林立,从实验室诞生的原始创新,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成为武汉发展的新动能。正如去年武汉提出的“新民营经济”,更加关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管理模式上强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非传统的家庭企业模式。新民营经济的创业主体是“新四军”,即新民营经济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创新创业者:新近毕业大学生、“海归”人才、科研院校技术人员、职业经理人。这一群体集中于高校中,现代企业制度更有利于高校成果尽快走向市场,提高企业运作效率。民营企业成为高校科研技术转化的巨大市场,而政府通过诸如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局,推动风投创投进入高校,为市场资金与实验室项目“配对”,将政府、高校、企业三方更紧密的联结在一起。
回望佛山,武汉的一些经验值得参考借鉴。
自2011年推出“工业倍增”计划以来,武汉密集出台工业13条,物流业38条,科技孵化器10条,民营经济新56条,服务业升级计划以及黄金30条等。这一系列政策均紧紧围绕发展实体经济这一中心按步骤推进,如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放开十大投资领域、大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等。在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时,佛山的政策制定应突出系统性、体系化特点,力争形成具备完善体系的产业政策。
过去,高校成果转化更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高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形式为主,在具体项目上有市场化的优势。但从市一级层面看,需要从高校的原创性、有潜力的项目中寻找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力。科技成果转化局的成立,正是通过“点对点”的合作,让决策部门及时掌握了解高校具有良好产业发展前景的技术创新,以此推动未来产业布局,更好地发挥高校科研成果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尽管佛山本地高校不多,但广佛同城是佛山相比省内其他城市的优势所在。佛山可以依托广州高校,与前沿尖端学科研究人员形成点对点合作,谋求技术产业化,进而培育新兴产业。而从企业出发,要更多鼓励企业从寻求解决方案走向主动谋求新技术的产业化孕育,从政府“拉郎配式”的自愿与高校合作,走向自觉自发与高校形成协作关系。